记者:那桂付 蒋楠
李博生,笔名岑源,号敬石人,蒸笼居士,出生于1941年,北京市人。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中国玉石雕刻大师、北京特级工艺美术大师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玉雕传承人之一。获悉李博生大师于2024年11月13日12时49分在京安祥辞世,享年83岁。让我们谨以此文沉痛缅怀这位玉雕泰斗。
“他完全是把玉和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,这种境界,其实本来是中国工艺美术最讲究的一种境界。但是很可惜,现在能够有这样的理解,能够有这样的追求的人,越来越少。”(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许平)
《十八罗汉》系列作品 李博生
•2011年翡翠作品《十八罗汉》获第五届北京工艺美术展“特别金奖”。
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、护持正法的阿罗汉,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,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。十八罗汉亦是翡翠玉雕中常 见题材之一,玉雕师借十八罗汉之形容,刻绘人间百态,以其形似鬼魅,而证心是佛。
创作十八罗汉的过程,李博生大师浓缩了两句话:“形似鬼魅 心是佛。”
实际是把十八罗汉看成人间百态。在人之间,每个人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化,内心互动,表达出来的真的、假的、虚的、实的,这些都反映在了每个人的脸上,他便把人间百态集中在十八张脸上,去悟它。
十八罗汉是由李大师设计制作的一组翡翠为原料的作品。它们和寺庙中的罗汉造像不同,李大师将古中国画的风姿和西方雕塑的肌肉美感统
“这是我的原创,因为他不是参照了哪个具体形象,他是文字,文字的东西是相当是抽象的,那就看你的功底怎么样了。”
在李博生大师的眼里,艺术创作是一个人主观理念的表达,这就使得艺术品有各自的性格差别,也变得丰富多彩。李老说,做活要多一些主观性,少一些客观,有时胸无成竹更能成大器。
李博生大师的作品以人物见长,构思精巧,刻意求新,取材广泛,既有典型的传统风格,又有崭新的超前意识;雕琢细腻,生动传神,小中见大,大中求精,在中外玉器行业中颇有影响。
他的作品,以形带情,情景交融,素以构思巧妙、题材新颖、造型优美、刻画细致著称。
17岁的李博生走进琢玉的世界后,22岁成为业务骨干,39岁晋升为工艺美术师,48岁被授予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”称号。多年的潜心学习与钻研,历经“手琢”“心琢”“神琢”的突破,他不仅创作了众多玉雕珍品,更致力于中国玉文化的传播与推广。
20世纪70年代,李博生着重钻研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的细腻与写意画的豪放风格,创作出《鼓上飞燕》、《恨福来迟》等一批优秀作品。
80年代,他进入艺术的成熟期,在人物造型、动态、花纹处理和各种技法的运用上更为纯熟,创作出《人之初》、《无量寿佛》等众多艺术珍品。他的作品,以形带情,情景交融,素以构思巧妙、题材新颖、造型优美、刻画细致著称。
大师积极走进校园,创建玉雕专业,定期授课讲座,还受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担任硕、博士研究生导师,为院校和行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玉雕人才。他曾多次受邀在北京大学、中央美术学院、北京师范大学以及中华世纪坛,作关于玉文化的系列讲座。
李博生的作品及介绍文章多次刊登在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、《北京日报》、《北京晚报》、《中国商报》、《中华英才》画刊;《东方养生》杂志曾连续刊登文章达一年之久。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《东方之子》、《东方时尚》、凤凰卫视的《文化大观园》、北京电视台《北京人》、《晚晴》、以及湖南卫视的《风尚之王》栏目曾多次对李博生做了专题采访。
在不间断艺术创作的同时更是致力于中华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:特别是李博生自己出资开办了“李博生大师治玉研习班”,面向社会招收爱玉、热爱艺术的青年才俊:对于有艺术追求、热爱中华玉文化的求学青年,李博生悉心教导、倾囊而授,被赞誉为“中国玉文化的传播者”。
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许平教授曾评价李博生说:“多年的治玉生涯为他性格所铸入的那种坚守,却并不封闭;自信,却善于吸收;大胆,却精妙入微;成熟,却敏锐如新的气质,正是我们从他的创作中所能感到感人魅力的精神来源。”
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这样说“作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杰出代表,李博生大师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高尚的人格魅力,深受业内外人士的敬仰与爱戴。他的一生,不仅是玉雕艺术的践行者,更是玉雕文化的传承者。”
“治玉前几十年里,我一直在‘必然王国’里流荡、彷徨,彻底凭借一双手做玉。直至45岁之后,我才发现要逃离‘必然王国’,就需要提升先人留给我们的‘引诱’,摆脱对先人内容的效仿。六十多年来,我还在揣摩翡翠玉石、健全翡翠玉石的过程当中,翡翠玉石还在琢磨着我,健全着我,在这个过程中,我慢慢进入了一个以‘神’治玉的‘乌托邦主义’。”李博生说,“做《人之初》和《伏羲》时,绿松石在我的心里,我怎么想的,发现了什么,就需要完成什么。手琢只有琢其形,心琢能琢其义,神琢才可以人石合一,琢出著作的精气神。”
他认为,玉是大地的舍利子,石文化是“大地之诗”,手上磨玉,便是心里入道。他说道,治玉是做活儿,并不是做货,需做工艺品,而非做产品。
治玉60年,李博生大师早已和玉有了深厚的感情,他经常说:“玉是大地的舍利,它是大地中来,经自然的造化,浓缩着天地生命精华最后存留了下来”。他认为,是玉给予了他回归自然的灵魂,所以人即玉、玉即人,玉人合一。
中国玉雕大师联合会感恩李博生大师多年的支持及帮助!